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股骨颈骨折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枚和3枚空心螺钉固定不同骨折线方向的股骨颈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2枚空心螺钉临床应用及其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15具国人股骨尸体标本,构建3种Pauwels角(30°、50°和70°)的股骨颈骨折模型,分别行3枚及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检测仪分别测定抗张位移、竖向位移、剪切位移、综合位移、缝隙距、扭矩和刚度值,评价2枚和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结果:Pauwels角为30°和50°时,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抗张位移、竖向位移、剪切位移、综合位移、缝隙距、扭矩和刚度值与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auwels角为70°时,采用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后,其力学稳定性优于2枚螺钉内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Pauwels角为70°时,即使采用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明显较Pauwels角为30°和50°时差。结论:Pauwels角为30°和50°时,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与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相同,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已能较好地维持股骨颈骨折的稳定。而当Pauwels角为70°时,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力学稳定性则优于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但其力学稳定性较Pauwels角为30°和50°时弱,手术时需采用角稳定系统或者加用抗滑螺钉以增强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遂良  戴嘉平 《中国骨伤》2005,18(10):599-600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经颈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的适应证,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4年2月共收治颈椎损伤41例,对其中不稳定型25例采用钉棒复位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行复位、减压、固定,男16例,女9例;年龄28~67岁,平均47.4岁。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7例,C级3例,D级3例,E级5例。共经椎弓根植入螺钉116枚。观察复位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1例并发切口感染,复位和脊髓压迫解除满意。随访时间9个月~2年6个月,平均2年。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Frankel功能评定改善1~3级。无内固定松动和复位丢失。结论:采用颈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复位、减压,并有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多柱受损和需后路复位、减压的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例病例资料。8例均为女性,年龄50~81岁,平均66.4岁;腰椎退行性病变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2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例T值>-1 SD,2例T值-1~-2.5 SD,4例T值<-2.5 SD;单节段融合5例,双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术后影像检查均提示椎体骨折,且均为单椎体骨折。表现为融合节段上椎体右下缘骨折2例,融合节段下椎体骨折6例;合并终板损伤且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6例。3例Stand-alone OLIF病例给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另1例Stand-alone OLIF病例和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未予特殊处理的5例与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吴斌  郑松  蔡震海  王月丽  曾明 《中国骨伤》2017,30(8):716-720
目的: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纳入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80例,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各40例。常规康复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2~42岁,平均(30.5±5.2)岁;体重指数(BMI)18.2~25.9 kg/m~2,平均(23.8±2.4)kg/m~2;优势侧30例,非优势侧10例。核心力量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加核心力量训练,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21~45岁,平均(31.1±4.8)岁;BMI:18.5~26.1 kg/m~2,平均(24.1±2.7)kg/m~2;优势侧27例,非优势侧13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量表评分、KT-1000测量的胫骨前移度及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胫骨前移度分别为(3.4±1.0)mm和(3.3±1.2)mm,小于治疗前的(12.1±1.8)mm和(12.5±2.0)mm(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91.8±4.3和92.1±3.9,高于治疗前的69.2±5.8和70.2±5.1(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显示核心力量训练组伤侧支撑和健侧支撑下肢所能到达最远的距离在8个方向上均要大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动态平衡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椎间盘机械应力损伤、营养缺乏、炎症因子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不少学者在退变椎间盘组织内检测到痤疮丙酸杆菌,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引起椎间盘退变。笔者就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文献作一综述,并归纳总结痤疮丙酸杆菌进入椎间盘途径以及引起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旨在为临床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Ⅲ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随着交通和高层建筑事业的发展,枢椎齿状突Ⅲ型骨折损伤更多见,这是一种严重的上颈椎损伤。由于齿状突在解剖形态及结构上的特殊性,损伤后不仅可导致寰枢椎不稳的严重损伤,也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颈脊髓损伤压迫并危及生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刚  郑松  范国民  张玉山 《中国骨伤》2008,21(10):787-788
踝关节是个高度适配的鞍状负重关节,骨折时还可同时伴有软骨、韧带和肌腱的损伤,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高。作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踝关节稳定性重建非常重要,但临床上仍发现部分患者虽然影像学资料显示复位固定满意,但并发后期关节炎,影响生活质量。同时部分患者骨折部皮肤条件差,切开手术感染概率高,为此,我们利用关节镜技术,进行微创手术治疗踝部骨折,  相似文献   
8.
胫骨远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适应证、并发症及其疗效。方法:45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采用不同手术方法:A组25例,男18例,女7例;按AO/ASIF分类:A型4例,B型14例,C型7例;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B组20例,男12例,女8例;A型5例,B型9例,C型6例;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发生率等并发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0-15个月,平均12个月。按视觉模拟量袁(VAS)评分:A组中度-重度,B纽轻度-中度;骨性愈合时间:A组平均(16.0±4.2)周,B组平均(13.0±3.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火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踝关节功能评定按照Kofoed评分标准,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B组总体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39.1岁。按AO分型:A1.3型5例,A3.1型17例,A3.3型8例,C1.1型1例,C1.3型1例。载荷评分4~7分,平均5.8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4例。测量并对比其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采用Denis评分对疼痛及劳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2个月(30~4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除3例为浮壁骨痂外其余病例关节突间及椎板表面植骨融合良好。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随访时脊柱矫正度较术后有部分丢失(P>0.05)。25例患者最后随访时CT扫描显示椎体前上方存在大小不一的空洞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Denis疼痛评分:P122例,P27例,P33例。Denis工作状态评分:W118例,W28例,W33例,W53例。结论:虽然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弧度、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容积,亦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且腰背痛获得很好缓解,但并不能改善椎体空壳现象,亦不能避免矫正度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10.
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对胸腰椎结核11例患者行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27~65岁,平均53.7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9个月。脊髓损伤程度根据ASIA损伤分级:C级3例,D级8例。根据ASIA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胸腰椎侧位X线片评估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损伤ASIA损伤分级:3例C级患者中2例术后提高至D级,1例提高至E级;8例D级患者中7例提高至E级,1例无变化。VAS术前为6.10±1.30,术后3 d为1.70±0.8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36±10.41)%,术后3 d为(14.55±8.9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后凸Cobb角术前为(22.64±4.84)°,术后3 d为(4.27±1.4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为(4.55±1.70)°,与术后3 d比较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切口单一、手术创伤小、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矫正畸形、复发率低的优点,但仍需结合长期、规范的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